政府以" 因為交通改善工程,必須將中環天星碼頭搬遷" 為由,落實今年十月清拆擁有48年歷史的天星碼頭及鐘樓。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吧?
然而, 甚麼是"必須"?這個"必須"是這在甚麼角度和誰的立場下說的? 清拆後, 對大多數的香港市民來說, 得到甚麼又失去甚麼?
中環天星碼頭及鐘樓已有半個世紀歷史,這個設計及製造沿於英國「大笨鐘」的鐘樓。 電話抽樣訪問了五百八十六名市民,八 成六受訪市民認為,中環天星碼頭及鐘樓有歷史價值,其中六成受訪者更稱這個舊香港標誌物十分珍貴,不應清拆。八成三接受訪問的市民都表示,上址有香港人集體回憶,為免新一代香港人不知道舊地貌,應該保留作古跡。
《SEE》七月號以快將清拆的中區天星碼頭作專題探討,為大家展示天星碼頭的出身、鐘樓美學與其文化淵源,以及碼頭作為現代建築融和維港兩岸環境的設計智慧。
如果澳門人因為交通改善工程要拆大三巴, 中國人因為交通改善工程要拆長城, 大家會怎樣看? 如果"交通改善工程"是大哂的話, 下一次可否因為交通改善工程而清拆立法會,民政事務局和古物古蹟辦事處?
天星碼頭及鐘樓無疑是香港的重要地標, 文化及歷史遺產。 暫停清拆是大部份香港市民的要求。 我相信中環天星碼頭及鐘樓只有一個,清拆後就沒了。 但"交通改善工程"的方法倒有很多。 所以必須不必須, 還是不要說得太狠。
政府明知此強行清拆碼頭及鐘樓, 實在令人懷疑政府究竟是沒有智慧還是沒有良知?
經常談及集體回憶的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先生求求其得過且過, 是否能厚顏一笑, 肩起這文化罪人的罪名, 做一個香港文化笑話加悲劇中的小丑?
昨天中環天星碼頭及愛丁堡廣場舉行了一連串藝術行動,促請天星小輪公司及政府決策部門,暫停清拆碼頭及鐘樓,期望古物諮詢委員會能公開對它進行討論,並作出中肯評價,讓該區展現歷史痕跡。
雖然政府還是要維港變條河, 但紅灣半島和23條事件都可見人民力量。
支持還沒太遲, 沒到場的請到http://www.project-see.net/簽名表態, 請forward給所有愛惜香港的朋友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1 comment:
起返
Post a Comment